首页 > 头条 > > 内容页

焦点滚动:凤凰网读书2022年度推荐图书10本

2023-01-11 10:58:46 来源:凤凰网读书 分享到:

2022是漫长的一年,我们在管控与解封、例外与日常的状态中反复又无奈地切换着,暑去寒来仿佛恍然经历了几个春秋。好在一切已然结束,余温尚存的2022终将从真切具象的现实生活慢慢冷却成模糊褪色的隔日往事。但它不会彻底远去,当下或者未来一定有人在顽固地记录着我们集体记忆中那些难以忘却的波折和故事,就像从前的每一寸时光都借由着一张张书页与今天的我们不期而遇。

岁月从不饶人,也不等人。渺然无依中,书籍与阅读或许是可资抵抗的一份凭靠。因此,在这一年给予过我们支撑与鼓舞、感动与深思的诸多书籍中,我们最终选择了10本作为代表,将它们码放在记忆小屋的书架上,也将它们推荐给更多需要和等待慰藉的朋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小说作品中,《捉住那只发情的猫》与《信号》以直面日常的方式,书写着生活的细节与质地,坚定而重新地召唤着文学朴素的功用,尤其作者谈波业余写作的身份,更在提醒着我们文学久被遗忘的原始状态。在诗歌作品中,《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以对不可能的不倦尝试逼近着生命本质,于哀伤里剖解永恒的真相。而《对诗歌的反叛》和《卡夫卡传》,则在字里行间镌刻下了两具奉献给文学的不朽灵魂。

《光幻中的论语》是一部非典型评论作品,既有专业性的锐利,又有个性化的趣味,深刻却不死板,厚重却不严肃。

在社科作品中,《漫长的余生》与《祭牲与成神》以严谨的态度和游刃的方法,切入历史的文本与图景,展现着人类命运背后的隐秘逻辑。《神话与仪式》则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学者,用一生耕耘为我们留下的遗作,它不只是一本厚积薄发的沉淀之作,更是一本诠释坚守的镜鉴之作。

《陶庵回想录》是一部尘封四十年的私人记录,为历史现场保存下了一幅骨肉丰满的素描。值得一提的是,2022出版了许多类似的回忆之书,仅在我们的长名单里就还有《王赓武回忆录》、《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豹迹》和《寻常百姓家》。这一年太多人离开了,有卓越的名杰,也有平凡的素人。一个时代正在远去,一些记忆行将消失,所有对回想的书写都是拒绝遗忘的努力,一笔一划勾勒出来路清晰的辙印。

这10本书是在12月31日发布的长名单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和争辩,纠结而成的结果。尽管未敢有过丝毫的轻率和敷衍,它却依然不够全面,也不够完美,但这仍是我们2022年的阅读观察与总结,以此分享给大家。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作者: 谈波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2-10

推荐理由

说起东北,读者容易想起迟子建和有“铁西三剑客”之称的双雪涛、班宇、郑执,谈波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名字。这位1964年出生的大连小说家产量不高,露面不多,在出版《捉住那只发情的猫》之前,他如同一位江湖隐士,缺席于人们之于东北小说家的讨论。

但谈波的短篇小说有经典气象。他擅于书写东北的世情与江湖,在短篇里构建一方天地。他的小说具有叙事和语料上的双重意义。在叙事上,他精确地书写了1960—1990年代许多东北人物的有趣生活。在语料上,谈波使用了大量东北口语和俚语。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好的小说能让人看到历史故纸堆所无法展现的温度。谈波小说更深层的意义,就是用文学的方式,为后人保存一份“改革开放初期东北民间图鉴”。

可贵的是,这部小说集聚焦普通人的信义和尊严。在《保尔》里,一个执拗的现代侠客为了真相和所爱,时隔多年,仍要赌上自我性命;在《大张的死与她无关》里,一个球迷被忽略的一生,散发着悬疑小说的魅力。还有《长春炮子》《大连彪子》《一生只爱克拉拉》《四个小混混》,木匠、光棍、出狱者、小市民,这些湮没在中心叙事里的众生,在谈波的小说里成为主角。

谈波所写的,其实是一种种没有高低贵贱的活法。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感伤或猎奇的东北,还有那昨日世界里生猛有趣、活色生香的民间江湖。(宗城)

《陶庵回想录》

作者: 陶亢德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2-6

推荐理由

文学艺术而称了运动的,像西欧的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那一挂,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左联等,一进入历史书写系统,隔了近百年,在后人读来,自然不免一方面标签化、粗线条化、刻板化,甚至因时代原因而意识形态化,一方面则又显出一种如雷贯耳般的重大。

我不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史的了解,一直仅限于当年两三种文学史书上得来的印象。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亲历者与重要参与者,陶亢德的《陶庵回想录》真有把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并不仅限于文学史)现场搬到你眼前的真切感,它让你质疑文学史书写本身天然携带的叙事性质和抽象化乃至崇高化。

不仅如此,作者朴素、自然、生动的叙述与历史细节的摹写,又形象地刻画出了个人与一部分(知识)群体跌宕曲折的命运肖像。其中一篇《弄堂杂史》,不啻为一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我没读过金宇澄《繁花》,但我很愿意相信《繁花》就是由《弄堂杂史》展开营构的。 (杨全强)

《光幻中的论语》

副标题: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作者:徐皓峰

出品方:果麦文化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8

推荐理由

十七年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段,徐皓峰以《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青春之歌》《武训传》《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等六部十七年中国电影代表作,串起生活与生活之镜(电影),串起中美法苏日影史上的诸多轶事,串起一个写作者(作家、导演)跨越近四十年的观影、学影、思考与创作电影历程中的那些闪耀动人的细节。

徐皓峰的影评里,有各种现场,有对创作者(无论导演还是演员)的体贴、共鸣与体谅(一般的观影者和评论家做不到);他以《论语》中影响中国人至深至远的礼仪秩序、伦理美学与生活价值判断,来分析这六部电影中人物的人格选择与情节走向,在十七年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其合适。

我始终信服尼采的那句话:要真正评论一种艺术,必须自己真正去捯饬捯饬这种艺术(大意)。我甚至由此认为,二流的创作者要去搞评论,必然是一流的。但我并非认为徐皓峰是二流的导演(用布列松的术语就是电影书写者),事实上,徐皓峰在动作电影史上,在胡金铨、张彻、徐克、好莱坞与泰国之外,自成独具风格的一派,光这一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他的文字像他的电影中呈现的功夫一样,招招讲究效率,绝无造型和花饰。但看到他在书里写,演员练眼神练下巴造型,可以练到英俊迷人得不像话,还说方法简单得“让人不敢信”,我真希望他能把这方法写在页下注里。(杨全强)

《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

副标题: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诗选

作者:[墨西哥]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

译者:范晔

出品方:明室Lucida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2-11

推荐理由

墨西哥大诗人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的首部中文诗集姗姗来迟。《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横跨诗人50多年的诗歌生涯,由著名西语译者范晔精心翻译,足以作为2022年度最佳诗集进行推介。

帕切科的一生,都在用诗歌诠释时间之谜,刻画变迁的经验,他称“已经没有的东西”是他“唯一的主题”。在帕切科的诗中,一切人与物都随时间消逝,诗歌也是如此,“诗歌从未静止不动”。

普鲁斯特也迷恋于时间的消逝,但普鲁斯特认为通过追忆逝去的时光,“真实的生活”能够复现。在帕切科这儿,过去“从没有人能重建”,变化才是生命的本质,“唯一幸存的永恒”。而我们都是“空虚的主人”,“永远被绑定于记忆/来来去去围绕着空虚的时间打转”,这就不可避免地令诗人感到哀伤。既然如此,诗歌何为?或如诗人自己所言,写诗是“为了尝试不可能的事”,也即贝克特所言“更好地失败”。(把噗)

《信号》

作者:[美]蒂姆·高特罗

译者:程应铸

出品方: 群岛图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4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充满信仰和慈悲的小说集。故事的主人公是修炉工、灭虫人、钢琴调音师、造房子的人,作者用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工匠群体,书写大历史脉络里容易被忽略的个体。

所有的故事都贯穿着一个内核,关于一个人如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偶像之殇》里坚持修缮一座祖传乡村大宅的中年男人,到《信号》中珍爱立体收音机的大学教授,再到《收音机的魔力》里用各种收藏品构建“自我乌托邦”的但最终走出的克利夫,字里行间没有太多情感的点缀,而都是高像素的场景和细节。这种朴素又老派的写法,告诉我们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闪耀。

故事中还有许多日常被忽视的物件:收音机、缝纫机、电阻器……令人惊叹作者怎么会了解那么多职业,也能脑补出他日复一日坐在案头打磨每一篇小说的过程。这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化成契诃夫般的慈悲,让作者笔下流淌出一种动人的东西,注解了普通人的孤独、哀伤、复杂和柔软。

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这样的写作是稀缺的。它证明了好的故事并未必需革命与恋爱的佐料、生离死别的情节,哪怕仅仅写一个人的职业,也能写出史诗感和余韵悠长的味道。作者高特罗具备现代小说家的技巧,又拥有古典的内核,他始终好奇着支撑个体生存的那强大的力量,这让他的写作没有廉价的抒情和感伤,而是去直面生活质地的坚硬,展开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生活背后的褶皱。如果说什么是《信号》最动人的地方,那就是这种一以贯之的开阔和平静。(宗城)

《对诗歌的反叛》

副标题:安托南·阿尔托文集

作者:[法]安托南·阿尔托

译者:尉光吉 等

出品方: 新行思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

推荐理由

“在别人呈献其作品的地方,我声称只展示我的精神。”《对诗歌的反叛:安托南·阿尔托文集》是“残酷戏剧”创始人安托南·阿尔托个人的精神自传,通过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下的诗歌、散文、 评论、剧本、宣言、书信和手记等不易归类的驳杂文章,集中呈现了作家的精神面貌。

与一般的译作不同,该书借助不同译者的通力合作,形成所谓共舞的混响。阿尔托的写作,始终展现出在极端的毁灭中重生的力量,在病态的罪恶中抵达的神圣。“言语是一摊烂泥,它被苦痛而不被存在照亮。”阅读阿尔托,像一场文字丛林里的探险,时而电闪雷鸣、时而暴雨狂风,会让我们一不小心变成他口中的“文盲”。

但正如主编尉光吉所言,编选这本书就是要把阅读的风险带给每一位读者,“给自视不朽的语言献上一份至高的礼物”。在最大的冒险是冒险不存在的今天,《对诗歌的反叛》值得体验。(把噗)

《卡夫卡传》

副标题:早年·1883-1910/关键岁月·1910-1915

作者:[德]莱纳·施塔赫

译者:任卫东、黄雪媛、程卫平

出品方:上海贝贝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4/2022-6

推荐理由

为名人立传往往难以摆正自身,传主与作者之间究竟该处于怎样的关系,传主与作品之间又该如何去理解,传主及其时代之间的内在关系又该如何看待,这些都是立传之前需要去处理的写作心态。莱纳·施塔赫耗费四十余年,再用近二十年时间写成三卷本《卡夫卡传》,不断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传主、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他从弗朗茨的生活走进卡夫卡的生活,再由卡夫卡的世界回望弗朗茨的世界,以细节的祛魅来完成立传的雄心。

这部被誉为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体量最浩繁的卡夫卡传记,既对卡夫卡的生活细节有着巨细无靡的考证,也对卡夫卡所处的时代铺陈出了背景画卷,从大历史与小生活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多层次地带领我们理解弗朗次如何成为卡夫卡。(萧轶)

《神话与仪式》

副标题: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作者:段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10

推荐理由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在鸡汤横行并且反对说教的今天,这无疑是一句过于陈旧的箴言。但之于段晴而言,这却是其治学一生的真实写照。

自1978年拜入季羡林门下,段晴耕耘西域史研究四十余载,是中国学界在这个领域独一无二的潜行者。通晓梵文、于阗文、佉卢文、据史德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多种“死语言”的她,几乎以一己之力破译着一段又一段来自时代的“天书”,不断扩展着我们窥向古老历史的视域。常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段晴毕生献身的却是冷门中的冷门、绝学中的绝学,曾经最低潮的时候,她一度要靠给旅行社做地陪、当导游贴补家用、维持生计。

2008年,新疆出土了五块毛毯,织有古代于阗的图案与神秘字符。段晴看到照片,认为这是于阗特有的丝织品“氍毹”,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钻研,她读出了两千多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爱琴海畔希腊文明在中亚的落地生根。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挑战着人类迁徙史的经典结论。为此,段晴到处作讲座,逢人便说起方毯上的神话,她相信人类文明史终有一天会因此而重新书写。

生命的最后阶段,段晴将氍毹的发现写成《神话与仪式》一书。尽管学力卓越,一直以来她却鲜少推出个人著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遗作不只是一本厚积薄发的沉淀之作,更是一位学者留给世间的镜鉴之作。在病床上,段晴曾用最后的气力为这本书写下了序言,结尾只有八个字:生命有限,探索无穷。(鹏远)

《漫长的余生》

副标题: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作者:罗新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7

推荐理由

王侯贵胄以外的普通人如何过完自己一生?被历史记载以外的人如何被后代书写?普通人与大历史之间的社会互动是怎样的?罗新用一则宫女的墓志铭,钩玄出每一句话语背后的北魏朝堂杀伐史与后宫争斗史,建立起她所生活的时代与所处的环境。所有宫女的内容,似不超过墓志铭话语。看似所有事情皆与宫女无关,却又与她的人生紧密相连。

本书展现了如何借助有限的史料谈论无名之辈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普通人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历史中沉浮跌宕,历史与社会如何左右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尤其是对“子贵母死”的历史论述,借助北魏动荡而残酷的血腥历史,罗新阐述了一时的权宜之计是如何演化成社会常态甚至成为历史传统的。(萧轶)

《祭牲与成神》

副标题:初民社会的秩序

作者:[法]勒内·基拉尔

译者:周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5

推荐理由

本书穿梭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等多个领域之中,与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理论进行紧张的对话,重寻祭祀、欲望、暴力与替罪牺牲的种种渊源。勒内·基拉尔借助对神话的结构和对文本的分析,为我们打开了对早期社会运行逻辑的全新理解:社会暴力、替罪牺牲、神话仪式等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层次的内部逻辑。

这本基于旁征博引而独创丛生的文化研究著作,将欲望与暴力之间的关系重新放回人类社会的历史源头去考察,从初民社会的祭祀仪式入手,重新理解人类的暴力为何有时会被神圣化、替罪代过的机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心理。这些人类问题与社会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与时刻警醒。(萧轶)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