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 内容页

每日快讯!城规建筑领域院士专家如何看中国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广东省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世界微资讯

2023-04-06 20:27: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从CBD(中央商务区)到CAZ(中央活动区),全球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已发生转变,从关注效率、经济价值,回归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在哪?在日前广州南沙举行的广东省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广东省市政行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交流会上,邓文中、任南琪、崔愷、陈政清、陈湘生、周炜、马向明等多位规划、建筑、桥梁、交通等领域国际国内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分享前沿技术和实践案例,“绿色化”和“智慧化”成为趋势关键词。


(资料图片)

关键词:绿色化

(相关资料图)

“我们不要忘记了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灰色系统)的初心,应该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绿色系统)净化能力不足或缺失的补偿。目前一些城市放弃了绿色系统的作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在学术讲座上强调。

“绿色”不仅是目的,更是解锁城市可持续发展困境的钥匙。在任南琪提出的“海绵城市”城市水循环系统4.0版中,将通过“蓝绿”融合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更大范畴的“灰绿”结合构建具有韧性的城市生态格局,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地表水、污水、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实现缓解热岛效应,确保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从而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以丰富的案例,为听众讲解“未来的城景融合”、“未来的存量更新”、“未来的交通枢纽”等场景中,如何落地绿色建筑。其中,“未来的交通枢纽”的案例是崔愷团队参与设计的南沙站。该站位于《南沙方案》先行启动区之一南沙枢纽区块,规划引入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广中珠澳高铁、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与地铁、公路系统对接。崔愷介绍,从规划布局到单体建筑,从造型到界面处理,从空间节能到技术节能,从设计到实施和运维,都将绿色低碳概念融入其中。比如,整个车站结合岭南气候,采用拱状金属屋面结合膜结构,让建筑像一片轻盈的海上浪花。内部减少装修,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提升品质,让车站成为一个具有透光、通风、轻巧、自然等特色的南方大型交通枢纽。

崔愷说道:“未来城市是比今天好的城市,是由各种城市建筑功能提升、优化和增值所形成的。要面对未来的可能,迎接未来的挑战,设计就需要更加开放,更加融合,需要有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促进新合作,打破以往的专业界线,向合作共建,合作创新的模式转变。”

“南沙建设未来城市,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功能的发挥是有重要意义的”,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提出,未来城市应该是在生态、科创、健康以及文化发展四个方面都有重大的作为,才能承担起未来的担当。他以南沙为例,南沙跟海密切相关,所以首先应该是个韧性城市,在基础设施布局上,要进一步把水山蓝绿空间跟人的健康需求结合,把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结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组合不同的要素,形成更具有创造力的未来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经济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院士、专家们认为,数字技术无疑将在未来城市建设和治理中扮演着基础支撑的关键作用。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技术总监邓文中在讲座上提出,我国的工业革命起步于20世纪中和后半期的全球第三次革命,用了约70年时间追赶世界近300年的进步,当前数字技术浪潮来临,中国正在加强科学和数学基础,把握机遇实现赶超。

邓文中分别分析了数字孪生、元宇宙两条数字技术路径在桥梁工程的未来应用方向。数字孪生是应用技术打造的现实场景数字镜像,邓文中认为,未来的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构造全虚拟、动态的场景,让人类进入过去人身无法进入的隐蔽空间视察,比如对桥梁、公路等工程的运营维护。元宇宙技术则可以为人类提供半虚拟、可互动的数字场景,“比如通过BIM与3D打印技术结合,未来大跨度桥梁的主梁的悬臂施工可以用3D打印从桥墩24小时不停地一路打到跨中”。

“未来城市的发展给市政桥梁建设提供了一个更为持久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分析,城市桥梁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同时提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过江通道,还可以为水,电,通讯提供管廊。好的城市桥梁可以成为新地标,提高城市知名度。因此,其设计建造过程需要跨学科密切合作,引入和应用建筑学,工业化建造和现代安全防控技术等。

陈政清还提到,未来沿江人口、产业密集和港航活动繁忙的地区,过江通道建设仍将有很大发展,将主要采用一跨过江的桥梁或隧道形式。以长江流域为例,规划到2035年,过江通道总数将达到240座左右。

轨道交通是智慧出行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结合的重要应用场景,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提出,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高、交通运输压力大的城市中,全方位的信息感知和智慧管控,将成为提升城市韧性、优化人居环境的关键支撑。

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在未来城市的大众消费市场领域,数字技术最先引爆的是智慧出行相关行业。其中,自动驾驶车辆的应用逐步拓宽至城市公交及微循环、自动驾驶出租、城市物流配送、港区矿区货运等各个领域。

在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车辆工程专家周炜看来,目前我国已经有百度、小马智行等条件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而从市场行为到形成市场监管良性闭环,还需要一段时间。“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具备基础应用条件,但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就是还存在长尾效应,可能测试50天,解决了99.9%的问题,但是剩下0.1%的问题,需要500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

周炜提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分类分级、限定应用范围等构建使用条件的方式,规避长尾效应,实现有效监管,帮助技术更好更快地落地应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