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清风徐来。一座座传统村落,或掩映山间,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风,令人陶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冲击。如何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如何统筹兼顾保护与利用,在弘扬传统文化、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给村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少地方通过探索,努力寻找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
(相关资料图)
拴心留人,让传统村落富有烟火气
九井十三桥、凫山书院……走进安徽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仿佛走进了历史画卷。这个有着1300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现存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经过活化利用,朱旺村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景区。
“村子现在是景区了,来了不少游客,我试着做点蛋卷,每天就在家门口现做现卖,这比外出打工好多啦。”60多岁的村民李前程一边摆放新出锅的蛋卷,一边笑呵呵地说。
村民就地就业,才能留住村里的烟火气。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往往因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一些传统村落才保存较为完整。可如今这些传统村落的村民越来越倾向于搬离故土,到城市里生活工作,导致不少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加深。
传统村落如何拴心留人?“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发展特色产业,都要争取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让老百姓得实惠,才能把人留下来。”蔡家桥镇镇长李晨光说。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创造者和主人公,应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说,“可以鼓励村集体和村民以资金、土地、林地、房屋等入股,参与村里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推动传统村落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激发内生动力。”
在云南腾冲市,当地干部群众也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村落的独特资源变成致富的资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依托村里的秀美景色,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盘活老茶园、研发农特产品等大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现在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近几年全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村民增收尝到了甜头,就更愿意保护村子,村子保护和建设得越好,村民收入就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然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并非易事,不少传统村落还在摸索中前行。在调研中,记者走访一处有着700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村里的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但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上百栋老房子空闲,缺少人气与活力。当地干部感慨:“村里没人,就很难发展产业,也吸引不来企业投资改造。如何让这样的村子延续生命力,我们也在想办法。”
有的地方将整村打包交给文旅公司经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经营不善等原因,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收益,村民仍然选择外出务工。
“我们村之前换了四五家文旅公司了,都没有经营下去。上一家企业因为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至今还欠着我们几十万元。”一名村干部无奈地说。
“传统村落要拴心留人,不仅仅是留住原住村民,还应该包含旅游者、投资者、长租户等多种客源主体。”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杨忍表示,可以通过打造优美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逐步完善传统村落的生产、居住、度假、养老等多种功能,以此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来此居住。
活化利用,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走进云南腾冲市和顺古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稻浪白鸥……跨过古镇入口的双虹桥,迎面看到和顺图书馆古意盎然。这座由和顺侨胞为弘扬家乡文化,百年前集资创办的图书馆藏书13万册,蕴含着和顺人对传统的执着。
和顺图书馆副馆长尹以耀说:“和顺常住人口还不到8000人,但有近3000人办理了借书证,每年进馆人数超过50万人次,耕读传家的乡风在这里代代传承。”多年来,当地一直以图书馆为支点组织各项文化活动,撬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有村民自豪地说:“这座图书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厚重,更有文化韵味。”
在读者来信和网友留言中,有不少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进行讨论:“传说和典故,会让传统村落更有吸引力”“人们心中向往的田园诗歌,不能少了文化”……让传统村落更具文化内涵、更有文化影响力,是社会公众的共识。
“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这就要加强对反映传统村落特点的物质景观、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保护开发,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杨忍表示,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影响力。
位于登源河畔的安徽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有着1600余年历史,村内几十处历史文化建筑保存完好。2012年龙川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龙川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成为团结村民、加深乡情的精神纽带。
“这些历史建筑和传统习俗活动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们致敬祖先、教育后辈、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龙川村党委书记胡友农说,每逢闰年,龙川村都会举行龙川善会,以尊祖敬宗、凝聚乡情,传承徽州文化。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落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老民歌或民间才艺,随着表演者的老龄化而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特有的文化传承面临中断危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在于有形的建筑,也在于其无形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村落的“魂”。为了将传统村落的“形”与“魂”一起保护下来,多地开展了积极探索——湖北黄石市在盘活传统村落资源过程中,作出差异化、定制化发展规划,为每个村落寻找独特发展路径;福建宁德市结合传统村落自身特点,举办戏曲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将传统村落建设成大型文化艺术空间。
不过,过度商业化反而令一些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失去活力。“有的文化表演活动过于商业化,因表演频次过密以及付费观看等问题,缺乏情感和感染力,村民感到审美疲劳,游客也不买账。”上海市静安区读者刘秀英来信反映。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地方实行整村搬迁,交给文旅公司经营,返聘村民作为员工进行商业化表演或经营,留住了乡亲,却失去了乡愁。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当让村民广泛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另一方面,编制有效的保护规划,通过多学科合作,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避免传统村落保护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片面性。
社会参与,给传统村落注入发展力量
在青弋江畔的安徽泾县云岭镇章渡村,清末民初时期的古建筑群“吊栋阁”依江而建,颇有南方古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章渡村中的一些古民居无人居住,面临自然损毁。
沿着“吊栋阁一条街”行走,有的古民居只剩下残垣断壁,而有的则修葺一新,在保存砖瓦石墙木质结构的同时,内部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还有的正在修缮……章渡老街恢复和重建、古民居修复、青弋江沿岸清理绿化,资金从哪里来?答案是:吸引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本。
“2021年开始,章渡村利用省级文物保护资金350万元修复了18栋‘吊栋阁’古建筑。”云岭镇党委委员王乐说,“但是对于整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仍显不足。”2020年,泾县引入上海宏森集团,对“吊栋阁”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高端康养社区。
在调研中,有的地方引入企业对传统村落进行升级改造,采取商业化运营,但效果不一,企业亏本经营、村民收益微薄现象并不鲜见。
“投资乡村,是一个长线项目,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还要具备一定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能否实现盈利却充满变数。”上海宏森集团董事长庞焕泰表示,“建议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比如以税收优惠或者配套项目资金,吸引企业投资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
调研发现,无论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还是乡村振兴,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受限于土地政策和产权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传统村落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供需矛盾。”黄滋说,“比如,民宿产业发展,推动了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但囿于产权等因素,投资者积极性不高。”
如何破题?江西抚州市作出了探索。“古村落、古建筑及围绕着古村落的山、水、园、林、湖,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抚州市金溪县委书记张文贵介绍,为促进古村古建进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厘清古建筑权属不明、资产边界不清等问题,2020年2月,金溪县出台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古建筑托管机制。目前,金溪县政府与深圳文交所共同建立了“乡村振兴产业要素交易平台”,对金溪古村落的古建资产进行梳理、确价、挂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集聚。
社会力量不但能带来资金,还能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盘活当地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但政府部门不能缺位。安徽宣城市住建局副局长朱远表示:“我们非常欢迎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但是,也应当注意对其进行规范,比如避免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怎样确保企业不侵害村民利益,如何避免大拆大建、拆旧立新问题,如何实现企业盈利和村民增收等,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和管理。”
“应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发挥村民作用,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此实现企业盈利、村民受益、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的多赢局面。”杨忍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4日 第 07 版)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